導言 : 大尖山又稱為大石板,是墾丁有名的仙人山,傳說有仙人生活的石椅、石凳等的遺蹟。海拔雖僅318公尺,卻被喻為台灣南部的大壩尖山,可見大尖山在當地人心中,佔有特別的地位。而每年春夏季舉辦的春天吶喊與海洋音樂季,地點除了在海灘,就是在大尖山腳下的墾丁牧場舉辦,更能說明它是墾丁地區的鎮鄉之寶。大尖山可說是深入墾丁民眾的生活當中,且其山形壯麗挺拔,山腳下草原遼闊,由四面八方皆可清楚望見,因此可稱它為墾丁的守護神,一點也不為過。從古至今隨著時間演進,大尖山除了有壯麗外表,其背後也存在了許多神秘的故事......
墾丁源由
先民之所以定居墾丁,乃是發現現今社頂公園下方俗稱井仔腳的地方,有一處自然湧現的水井,井水源源不竭,無須做圳蓄水,加上廣大草原,適宜耕種,當時定居墾民以張、郭、陳、吳、柯為大姓,大大小小人口加起來不超過兩百人,後來原住民與墾民為了爭奪這口水井而發生殺戮,墾民獲勝,為了紀念兩百年前先民的開墾事蹟,才沿用墾丁為地名,而墾丁國小對面當年爭戰的山頭便稱做營頭山。日本領台後,看中這個終年不乾涸的水源,便徵收民地,開闢為牧場,許多居民便到牧場工作,或作農夫,種植牧草,或做牧夫,照顧牛馬。
大尖山傳說
一. 相傳古時,墾丁當時的龜仔角部落(最晚漢化的排灣族生番部落)傳說有三寶,毛蟹、白猴、蜈蚣。毛蟹存在於社頂的井邊,白猴一直長居在大石坂(現今的大尖山),蜈蚣則出沒在羊角石附近(今墾丁牧場後方)。又有此一說,白猴為靠近滿州鄉的一座山,其外表酷似一隻側躺的猴子,與白象相隔一條溪,而白象會啣水並跨過這條溪給白猴喝,因此衍生出地靈的說法。毛蟹井,相傳井內的水為毛蟹所分泌的唾液,有人受傷或生病,只要飲用毛蟹井的水即可痊癒。在『屠繼善』纂修的《恆春縣志》中,也對毛蟹井提出這樣的記戴:毛蟹井,在龜仔角社。井上有石如蟹、有毛蝥。從嘴出泉,清洌異常。瘡毒、刀火等患,一洗即癒。傳說這三個寶最後被紅毛蕃(荷蘭人)族給收掉了,這是社頂部落一直沒落的原因之一。
二. 仙人井:據《恆舂縣志》記載,此井在恆春縣城南方25里(約17公里)的大石山(現今的大尖山)下。泉水湧出,味道甘美,且可治療疾疫。有刀火傷者,以井水洗滌亦可痊癒。龜仔角(今之社頂)原住民亦取此井水飲用。由於井土石紋如靴、如履、如赤足,形狀不一,相傳為仙人所留的足跡,故名仙人井。另據《恆春縣志》所言,有人指出仙人井的位置就在今墾丁賓館附近。
三. 仙人山:清代的傳說,仙人山在沙馬磯頭。山頂常有雲霧籠罩,除非天朗氣清的日子,否則不得窺見它的真面目。地方故老說,此山常有紅衣和白衣仙人對奕下棋。清康熙58年(1719)的《鳳山縣志》認為這是無稽之談;卻又說仙人山上有天然生成的石碁盤、石凳,最後結論:「亦或有可信者也」。又說:「沙馬磯頭山,…呂宋往來之船,以此山為指南。相傳常有仙人遊」。這裡所說的沙馬磯頭,是今墾丁至鵝鑾鼻一帶的舊稱。關於仙人山,清代御史夏之芳(清雍正6年,西元1728年巡視台灣)且有詩作歌詠:仙山縹緲闇斜曛,石上棋坪舊印紋。沙馬磯頭人罕到,爛柯樵子話煙雲。然而清光緒20年,《恆春縣志》的記錄中卻無「仙人山」,僅有「仙人拋網山」(位置在赤牛嶺一帶)和「仙人井」。時至今日,「仙人山」似乎也在恆春人的記憶中消失了;目前為止,無人知道「仙人山」究竟在何處。筆者認為,「仙人山」指的很可能就是今天國家公園的標誌「大尖山」(海上看去,墾丁至鵝鑾鼻一帶最高的山。)。不過,真相如何,仍然有待進一步實地調查證實。
四. 石符敗莊頭:墾丁傳說中的「石符」,是三塊大小不一的石碑,約半人高,豎立於恒春牧場的辦公大樓南側。據說這三塊石碑非比尋常,是所謂的「石符」,即經法力施加符咒的石頭。流傳墾丁的傳說「石符敗莊頭」,就源自於此。第一說,清光緒3年(西元1877)恒春築城之際,為了制伏龜仔角社(今社頂)的氣焰,縣令周有基由唐山請來一位符咒道長,歷經一週秘密打造三塊石符,立於今墾丁里人劉南松宅後,面對龜仔角部落,以破壞龜仔角社的風水:「白猴」和「毛蟹井」。果然,白猴和毛蟹泉不久即消失,許多龜仔角社人也得瘟疫死亡。另外一說,則是里人張新傳(1918~)引述前人口碑,認為大約在清代,「墾丁」開墾之初,來自榔林(今德和里)的漢人很多,由於龜仔角社的「出草」(打獵)習慣和爭奪水源等問題,漢番常有衝突,故當時需派壯丁輪流登上「營頭仔」(今墾丁國小前的小山崙)瞭望警戒。後來榔林「將軍爺」指示打造石符,立於今派出所前的牧場門內,面對毛蟹泉。據說,從此常見將軍爺神靈顯現,由「營頭仔」飛往山上,制裁龜仔角番人,才逐漸平息雙方紛爭。不過張新傳又表示,在大東亞戰爭(即第二次世界大戰)爆發前幾年,日本人為訓練戰馬,於牧場闢跑馬道,這三塊石符因阻礙馬道而被移走;後來,牧場一度發生瘟疫,牛隻、馬匹不明原因相繼死亡,眾人苦無對策,地方耆老想起將軍爺的「石符」,遂勸告當時畜產試驗所所長葛野氏,重新豎立這三塊石符於「役所」(即辦公廳,今牧場辦公大樓處),但方向改為面向墾丁街道;冥冥中或真有神蹟,從此疫情即獲得控制。然而同里劉南松(1931~)表示,石符的功用雖是抵禦龜仔角社,唯打造的年代並非清光緒年間,應是日治時代初期,當日本人設立墾丁派出所時,請大陸移民打造豎立的。至於在牧場服務40年退休的徐思源(1929~)則說,當初這三塊石符並非在一起,而且打造的時間也各不相同;即其一為「番仔符」,可能於墾丁剛開墾時(即清代)為禦番而設;其二為「漢字符」,可能是日本人成立恒春畜產支所後,因諸事不順而設;另外再加一「土地公符」而成三符。當民國70年左右,牧場辦公大樓改建時,地理師挖起才合置於現在位置。至今,牧場每天派技工至「石符」處上香,祈求「六畜興旺」,和原先立符的原意已相去甚遠。
留言列表